电话:020-31521856    +86-15323335301
邮箱:market@vicmarketresearch.com
EN
汽车雷达高频PCB:智能出行时代的幕后英雄

发布时间:2025-09-05 17:01:01

言引:在汽车智能化的狂飙之路上,汽车雷达高频 PCB 堪称幕后的超级英雄,虽然低调,却掌控着汽车 “感知世界” 的关键密码。那它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简单来说,汽车雷达高频 PCB 就是汽车雷达系统的 “神经中枢” 与 “超级大脑”。它是一种专门设计的印刷电路板,能够在高频段下稳定工作,确保雷达信号的高效传输与精准处理。汽车行驶时,雷达不断发射和接收电磁波,这些电磁波信号就像汽车的 “触角”,用来感知周围环境,比如前方车辆的距离、速度,路边障碍物的位置等。而高频 PCB 则负责将这些接收到的微弱信号进行放大、滤波、数字化处理等一系列复杂操作,然后转化为汽车控制系统能够理解的指令,从而实现诸如自适应巡航、自动紧急制动、车道保持等高级驾驶辅助功能(ADAS),甚至是自动驾驶。

从材料选择上,汽车雷达高频 PCB 就很讲究。它通常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液晶聚合物(LCP)等高性能材料作为基板 。这些材料具有超低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在高频信号传输时,能大大减少信号的衰减和失真,就像给信号打造了一条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让信号快速又准确地传递。比如在 77GHz 甚至更高频率的毫米波雷达中,PTFE 材料基板的高频 PCB,能让信号传输损耗降低一个数量级,使雷达的探测距离更远、精度更高。

在制造工艺上,那更是追求极致的精密。线路蚀刻精度达到微米甚至纳米级别,多层板的压合工艺保证了层与层之间的紧密连接和信号传输的稳定性。而且,为了适应汽车复杂恶劣的工作环境,从高温暴晒到低温冰冻,从潮湿多雨到尘土飞扬,高频 PCB 还得经过严格的可靠性测试,确保在各种极端条件下都能稳定工作,保障行车安全。

市场现状:规模与增长

汽车雷达高频 PCB 所处的市场,当下正呈现出一片繁荣且充满活力的景象,其规模持续扩张,增长势头更是锐不可当。

从全球视角来看,据VMResearch调研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汽车雷达高频 PCB 市场规模约为 2.86 亿美元 ,预计在 2025-2031 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到 16.1%,到 2031 年,市场规模有望攀升至 8.32 亿美元。这一增长曲线背后,是诸多强劲因素的推动。像是 ADAS 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落地,汽车产业朝着智能化、电动化与网联化大步迈进,都让毫米波雷达作为感知系统核心元器件的地位愈发重要,对汽车雷达高频 PCB 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

再把目光聚焦到中国市场。随着国内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在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的爆发式增长,中国已然成为全球汽车雷达高频 PCB 市场的关键力量。虽然暂未获取到中国市场 2024 年汽车雷达高频 PCB 市场规模的确切数据,但从行业发展态势能明显看出,其规模在快速增长,并且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国内主机厂和一级供应商对本地化高频 PCB 的需求日益迫切,国产 PCB 厂商在技术、良率、交期与价格等方面的竞争力逐步提升,正积极抢占市场份额 。

就拿 2023 年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达到 949.5 万辆 ,同比增长 37.9%。新能源汽车搭载的 ADAS 功能更为丰富,这使得毫米波雷达的装车率大幅提升,进而带动汽车雷达高频 PCB 需求激增。有行业专家预测,2025-2031 年,中国汽车雷达高频 PCB 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可能会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有望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区域市场之一。

应用领域:角雷达与前向雷达

汽车雷达高频 PCB 的身影活跃于汽车雷达系统的多个关键领域,其中角雷达和前向雷达堪称其 “大显身手” 的两大核心战场,对汽车的安全驾驶与自动驾驶功能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先来看角雷达。角雷达通常安装在汽车的四个角,犹如车辆的 “贴身保镖”,主要负责监测车辆侧方和后方的近距离区域 。在变道辅助、盲点监测以及后方交叉路口预警等功能中,角雷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车辆准备变道时,角雷达会实时监测侧后方是否有车辆靠近。它发射的毫米波信号能快速扫描周围区域,一旦探测到有车辆进入危险区域,高频 PCB 便迅速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然后传递给车辆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即刻触发警报,提醒驾驶员注意,避免因盲目变道引发碰撞事故。像大众旗下多款车型搭载的变道辅助系统,就是依靠角雷达中的高频 PCB,实现了精准的侧方监测,让变道操作更加安全。

再讲讲前向雷达。前向雷达一般位于汽车前端,是汽车的 “前方瞭望者”,主要用于探测车辆前方的目标,涵盖距离、速度、角度等关键信息 ,为自适应巡航控制(ACC)、自动紧急制动(AEB)、前方碰撞预警(FCW)等重要功能提供数据支撑。以 ACC 为例,前向雷达持续监测前方车辆的行驶状态,高频 PCB 高效处理雷达信号,精确计算两车之间的距离和相对速度,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递给车辆的电子控制单元(ECU)。ECU 依据这些数据,自动调整车速,使车辆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当遇到前方车辆突然减速或有障碍物时,前向雷达和高频 PCB 快速响应,配合 ECU 及时启动 AEB 功能,自动施加制动,避免或减轻碰撞的严重程度。特斯拉 Model 3 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中,前向雷达高频 PCB 助力其实现了高精度的前方路况感知,有效提升了行车安全性和驾驶舒适性。

行业竞争格局

在全球汽车雷达高频 PCB 市场的激烈赛道上,众多实力强劲的选手展开了一场精彩纷呈的 “逐鹿之战”。欧美、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在高端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中国大陆的企业也正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迅速崛起,成为市场中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在全球范围内,Schweizer、燿华电子、AT&S、Meiko、CMK、TTM Technologies 等企业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 。其中,Schweizer 作为一家拥有深厚技术积累和丰富行业经验的德国企业,在汽车雷达高频 PCB 领域以其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著称,尤其在高频高速信号处理技术上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宝马、奔驰等高端汽车品牌的雷达系统中。而日本的 Meiko 和 CMK 则凭借着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在精密制造工艺上优势明显,能满足汽车行业对 PCB 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严苛要求,与丰田、本田等日系车企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再看中国市场,竞争格局同样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沪电股份、深南电路、生益电子、景旺电子等本土企业正积极布局汽车雷达高频 PCB 业务。沪电股份依托其在 5G 基站高频高速 PCB 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迅速切入汽车雷达高频 PCB 市场,其研发的高频 PCB 产品在信号完整性和可靠性方面表现出色,已成功进入特斯拉、理想等新能源车企的供应链体系。深南电路作为国内 PCB 行业的领军企业,在多层板制造工艺上技术成熟,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高频性能,其汽车雷达高频 PCB 产品也逐渐获得市场认可,与多家国内外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建立了合作。

全球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品牌和客户资源优势,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不过,随着中国大陆企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格局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这些本土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产能扩张以及成本控制,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在中低端市场已占据一定份额,并正朝着高端市场稳步迈进。

技术趋势:不断突破的性能边界

在汽车雷达高频 PCB 领域,技术创新犹如疾驰的列车,永不停歇,正朝着突破性能边界的方向风驰电掣般迈进,以满足汽车智能化飞速发展的严苛需求 。

随着汽车向更高等级自动驾驶不断迈进,对雷达感知精度和可靠性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要求高频 PCB 在信号传输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上实现质的飞跃。目前,行业内正大力研发新型的材料和制造工艺,以降低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和失真 。像是采用低介电常数和低损耗的材料,能够有效减少信号在高频传输时的能量损失,让雷达信号的传输更加高效,从而提升雷达的探测精度和距离。例如,一些企业开始探索使用纳米材料来改进高频 PCB 的性能,纳米材料独特的物理特性有望大幅提升信号的传输效率,虽然还处于研究阶段,但已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小型化和集成化是当下汽车雷达高频 PCB 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一大技术挑战。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集成更多的功能,高频 PCB 的层数不断增加,线路布局愈发复杂 。从最初的 4 层板,逐渐发展到 6 层、8 层甚至更多层。层数的增加意味着能在更小的空间内实现更多电路功能的集成,但也对层间的信号传输和散热提出了严峻考验。在制造工艺上,线路蚀刻精度需要达到微米甚至纳米级别,才能满足高频信号传输的要求。多层板的压合工艺要保证层与层之间紧密连接,避免出现气泡、分层等问题,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在散热方面,随着雷达系统功率的不断提高,散热成为高频 PCB 必须攻克的难题 。传统的散热方式已难以满足需求,行业内开始采用新型的散热材料和结构设计。比如,使用热导率高的金属基复合材料作为基板,能有效将热量传导出去;在 PCB 内部设计散热通道,通过液体冷却或气体冷却的方式,及时带走热量,保证 PCB 在高温环境下也能稳定工作。像特斯拉在其汽车雷达系统中,就采用了独特的散热设计,确保高频 PCB 在复杂工况下的性能稳定,为自动驾驶提供可靠保障。

高频 PCB 与其他汽车电子系统的融合也成为新的技术方向 。未来的汽车将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移动终端,各个电子系统之间需要紧密协作。高频 PCB 作为雷达系统的核心部件,需要与车辆的中央处理器、传感器等其他电子设备实现无缝连接和协同工作,以实现更高级的自动驾驶功能。例如,通过与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的数据融合,高频 PCB 能够为车辆提供更全面、准确的环境感知信息,助力车辆做出更精准的决策。

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汽车雷达高频 PCB 行业就像一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的巨轮,前方既有充满希望的金色海岸,也有潜藏危险的暗礁漩涡,机遇与挑战如影随形 。

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无疑是推动汽车雷达高频 PCB 行业前行的强劲东风。随着全球各国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利好不断。中国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和产业规划,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使得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升温。新能源汽车更注重智能化和安全性,对雷达系统的需求极为迫切 。据 EVTank 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1823.6 万辆 ,中国占比超 70%。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直接带动了毫米波雷达等汽车雷达的需求,进而为汽车雷达高频 PCB 市场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动驾驶技术的升级,也为汽车雷达高频 PCB 行业打开了新的增长大门。从 L2 级辅助驾驶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车辆对雷达感知精度和可靠性的要求呈指数级增长 。这促使汽车雷达高频 PCB 在性能上不断突破,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像是特斯拉持续投入研发,不断升级其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对高频 PCB 的性能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倒逼供应商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品性能,以满足特斯拉等车企对自动驾驶技术升级的需求,从而带动整个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但行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诸多挑战也接踵而至 。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巨大的波动风险。若美国提高进口汽车雷达高频 PCB 的关税,中国相关企业出口到美国市场的产品成本将大幅增加,价格竞争力下降,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份额和营收 。全球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国内外企业纷纷布局,试图在这片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国际老牌企业凭借技术和品牌优势占据高端市场,国内企业则在中低端市场奋力突围,价格战、技术战此起彼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

技术研发压力也是行业发展的一大阻碍 。为了满足不断提高的性能要求,企业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研发新型材料、改进制造工艺、提升散热技术等,每一项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研发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投入大量资源后,可能无法取得预期的技术突破,这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研发能力都是严峻考验 。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汽车雷达高频 PCB 行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充满无限可能 。在技术创新的强劲驱动下,它将在汽车智能化的宏伟蓝图中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

多传感融合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未来的汽车将融合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高频 PCB 作为信号处理和传输的核心部件,需要具备更强的兼容性和协同处理能力,实现多源数据的高效融合 。这将为汽车提供更全面、准确的环境感知,大幅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想象一下,在复杂的路况下,毫米波雷达负责远距离探测,激光雷达提供高精度的三维信息,摄像头识别物体的形状和颜色,高频 PCB 将这些不同类型的信号快速整合处理,让车辆能提前做出精准决策,有效避免事故发生 。

材料和工艺创新也将持续引领行业前行 。新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有望进一步降低信号损耗,提高高频 PCB 的性能极限。比如,一些具备更低介电常数和损耗因数的复合材料,可能会成为未来高频 PCB 的主流材料,使雷达信号传输更加高效,提升雷达的探测距离和精度 。制造工艺也会不断升级,从目前的高精度蚀刻、多层板压合,向更先进的纳米级制造工艺迈进,实现更高密度的电路集成和更稳定的信号传输 。

市场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自动驾驶技术从高端车型向中低端车型的逐步渗透,汽车雷达高频 PCB 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不仅在新车市场,汽车后装市场对 ADAS 系统的改装需求,也将为高频 PCB 带来新的增长点 。

汽车雷达高频 PCB 行业正站在变革与发展的十字路口,机遇无限,挑战并存 。希望各位读者持续关注这个充满活力的行业,一起见证它在汽车智能化浪潮中创造更多的辉煌 。



本报告关注全球及中国市场汽车雷达高频PCB的产能、产出、销量、销售额、价格以及发展前景。主要探讨全球和中国市场上主要竞争者的产品特性、规格、价格、销量、销售收益以及他们在全球和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历史数据覆盖2020至2024年,预测数据则涵盖2025至2031年。


专注于全球细分市场研究领域,为客户提供最新产 品研究分析和非线性收益模型,以帮助其解决行业 痛点和发展困惑,并使其成功。关注产品的市场规 模,分析产品的产能、产量、销售、产值、价格、 成本、利润等
联系我们
020-31521856
+86-15323335301
market@vicmarketresearch.com
enquiry@vicmarketresearch.com